中元節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農曆七月十五日(有些地方,尤以中國南方,是七月十四日,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,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),道教稱為中元節,佛教稱為盂蘭盆節(簡稱盂蘭節),民間舊稱鬼節,七月半,中元普渡。相傳那一天,地獄大門打開,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。有子孫、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;無主孤魂的就到處遊蕩,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。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,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「普渡」,以普遍超度孤魂,防止它們為禍人間,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。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。
佛教典故
依照佛家的說法,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,佛教徒在當天舉行「盂蘭盆法會」供奉佛祖和僧人。
據大藏經的記載,「盂蘭盆(ullambana)」是梵語,「盂蘭」意思是「倒懸」;「盆」的意思是「救器」,所以,「盂蘭盆」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來的意思是: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,供養佛陀和僧侶,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。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。
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,死後變成了餓鬼,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,就運用法力,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,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焰,釋迦牟尼佛告訴他,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,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,置於盆中,供養十方僧人,以此般功德,其母方能濟度,目蓮依佛意行事,其母終得解脫。
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,並逐漸演變,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,人們都會宰雞殺鴨,焚香燒衣,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,用以化解其怨氣,不致於為禍人間。久而久之,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。
道教說法
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(合稱為「三元」),認為「三元」就是天官、地官及水官「三官」的別稱,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。
- 正月十五日稱為「上元」——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。
- 七月十五日稱為「中元」——用以赦免亡魂的罪。(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,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,只是減輕了一些,希望他們早日安息。)
- 十月十五日稱為「下元」——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。
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,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,到陽間找東西吃,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「普度」的祭祀儀式。從前,各地輪流進行普度,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,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、毆鬥事件;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。
民間信仰與祭典
中元普渡
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、台灣、新加坡等,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,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,擇日舉辦祭祀活動,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,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。較為隆重者,甚至請來僧、道誦經作法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,請出地藏菩薩佛像放置高台、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(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),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。
有些地方祭拜亡靈之前,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,俗稱「大士爺」(信徒多尊稱其為「普渡公」)。
相傳舊曆七月,所有在陽世的亡靈,都歸「大士爺」管理。這位神祇的來由有二: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,故稱「大士爺」。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,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,從此被稱作「大士爺」,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。
有的祭祀者為求隆重,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,在祭祀期間,會將大士爺塑像放置供桌之前,以求祭祀順利。大士爺樣貌一般是:頂生二角、青面獠牙,高大威武,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,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。
日本盆會
祭祖
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,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。民間通過一定儀式,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,每日晨、午、昏,供三次茶飯,直到送回為止。送回時,燒錢紙封包,稱燒「包衣」,或者還有法事(或佛或道)。在有些地方(如江西、湖南),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日。

「七月到鬼門開,好兄弟人間來。」在台灣民間,鬼月的禁忌非常多,基本上是"一動不如一靜",幾乎什麼事都不要做比較好!
最常見的鬼月禁忌有︰
◆嚴禁下水:以免不慎失足落水,會被水鬼抓去當替死鬼。
◆鬼月入厝:俗稱鬼月入厝叫「入鬼厝」,因此相傳鬼月忌諱買房子、賣房子、搬家、入厝等。
◆鬼月嫁娶:鬼月嫁娶會娶到鬼新娘
◆晚上沒事最好待在家裡,以免在路上遇上陰間來的「好兄弟」
◆一般人在鬼月都忌有血光之災,若身體有病痛都忌諱在農曆七月動手術。
◆不能晚上曬衣服。
◆不能披頭散髮睡覺。
◆不能捕捉蜻蜓及蝨斯。
◆不能亂採冥紙。
中元節禁忌:「中國人怕鬼,西洋人也怕鬼」,每年農曆七月,俗稱鬼月,民間認為七月鬼門關大開,周遭盡是無主的孤魂野鬼,因此,日常生活行事充滿各種禁忌,認為「諸事不宜」。這段期間大部分的商業活動,出現「度小月」的現象,最明顯的就是不買車、不購屋、不嫁娶等禁忌。
據說,農曆七月時,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,不只找些好吃好喝的,也趁機「抓替身」。所以,每到鬼月,老人家總是再三叮嚀,因為周圍有無主的孤魂野鬼,不出外、不近水、不搬家、不購屋、不結婚、不開刀…等等。
此外,更有一些在鬼月時,較奇怪的禁忌說法,譬如說:出外後不要把傘帶進屋內,以免躲在傘中的鬼魂進入家中;不要在夜間吹口哨,以免鬼魂以為你在叫他;不要在夜間聚會,以免多了一些鬼魂參加;不要晚上照鏡子,以免被鏡中之人嚇到魂飛魄散,讓遊魂趁虛而入;不要披頭散髮,以免鬼魂以為你是自己人,過來搭訕。
身為中天《台灣妙妙妙》主持人,僅雯對祭拜的習俗頗有研究,她說:「其實中元普渡有不少禁忌,買錯祭品會得罪好兄弟。」另外,祭拜的時辰絕對不能選在下午二時前,因為陽氣太盛。
無尾鰻魚無後
而且要準備三牲、四果,三牲一定要選全豬、全雞與全魚,她說:「拜拜用的雞不能切掉任何部位,免得切掉的部分剛好是好兄弟愛吃的,那就不妙了;而豬肉要帶皮的三層肉,也是要兼顧肥瘦;至於魚不能拜沒有尾巴的鱔魚、鰻魚,因為會『無後』。」
至於「四果」,不是四樣水果,是四季時令的水果,要供養三或五樣奇數的品項,以蘋果保平安、柚子求「有子」的吉祥話最理想,但切忌只拜香蕉、李子與梨子三樣,謝沅瑾說:「因為這三樣的台語念成『招、你、來』,會招鬼來家裡。」而且燒香也是神鬼有別,拜神明要燒金黃色的香,拜好兄弟要燒黑色。
拜好兄弟禁忌:
◎下午2時前和晚上7時過後禁止祭拜
◎不可拜吃過或已開封的食物
◎魚不可去鱗去內臟
◎雞不能切、三層肉要連
◎忌拜無尾的鰻魚、鱔魚以及牛肉、狗肉
◎忌拜苦瓜、冬瓜
◎忌拜番石榴、番茄、芭樂等有子的水果
◎香蕉、李子、梨子三種水果不可合拜
◎忌用拜神明的黃香,要用拜好兄弟的黑香
忌門戶大開
中元普渡步驟:
1.拜神明、祖先→準備三牲、四果
2.請好兄弟梳洗→新的臉盆、毛巾、牙膏、牙刷、梳子、肥皂
3.戶外拜好兄弟→每樣祭品都要插香表示誠心供養
4.燒更衣紙錢→燒印有新衣的紙錢給好兄弟替換
5.拜地基主→下午5時後在廚房拜6道菜、飯、湯

記者邱南翔/北門報導
一年一度的農曆7月俗稱「鬼月」又開始,在農曆7月中有不少奇特的習俗,包括有些寺廟特別「關廟門」,避免「好兄弟」與「神明」相照面而大動干戈,而台灣西南部地區在鬼月中,還懸掛「普渡公燈」,藉以指引「好兄弟」在農曆7月間享受人間煙火,都備受矚目。
台灣西部台南縣北門、將軍、學甲等地區的婦女民眾,在農曆7月鬼月中,特別將平日在犒賞五營兵將馬的營斗「馬草水」收藏起來,在屋簷下或路口懸掛「普渡公燈」。
而懸掛「普渡公燈」的由來,根據住在北門鄉,對民俗頗有研究的黃文博校長指出,農曆七月俗稱鬼月,在民間禁忌頗多,農曆7月初1開鬼門關後,被關閉的男女孤魂野鬼,全部放假1個月,到人間享受普施。
黃文博校長表示,家家戶戶所懸掛的「普渡公燈」點燃時間,通常是在每天傍晚時分,在前往焚香祭拜後點燃,隔天早上焚香時再關燈,早期都使用蠟燭或煤油燈來照明,目前已經改為電燈泡,不論那一種普渡公燈,旁邊必有一小管作為插香用,因為「普渡公燈」也有「神」。
黃文博說,俗稱鬼月「路燈」的「普渡公燈」,是夜間照引孤魂野鬼行動的路燈,在南部地區普遍設置,尤其以嘉義市、高雄縣最多,年年掛出普渡公燈,台南縣市又以北門鄉一帶最為盛行,其造型也特別多。
農曆7月期間,民間盛傳鬼門關大開,各鄉鎮街道均有商家民眾「擺桌」祭請「好兄弟」,人們也趁機大打牙祭;而各地的寺廟也都「禮貌性」的關廟門一個月,一是避免「好兄弟」闖入驚動正神,一是避免神鬼相照面而大動干戈,好讓這些「好兄弟」儘量享受「鬼月假期」。
日本盆會是『戀愛養成遊戲』的重要日子喔!尤其已經下半年了!!!
若這天還是一個人過,那年底時…可能就!!!!
汗汗汗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