粿模的製作起源


 


「粿印」、「粿模」〈或叫作餅印〉是製造糕餅時所用的印模,在早期農村社會中是生活必備的用具,每逢年節廟慶、祭祖婚慶,家家戶戶都會自製代表吉祥、長壽、豐收的各式圖形糕粿。現在這種刻「粿印模」的技師,已經不多見了。


正因為老師傅逐漸凋零及工資大漲,才開始有不鏽鋼金屬模具的出現,不但價格便宜又不怕寵蟲蛀的優點在市場上大受歡迎。但是也因為如此,使得這種源遠流長的雕刻技藝,正面臨時代的衝擊。一般而言傳統的粿模使用木頭刻製,老師父就傳下來這樣的口訣『一樟、二芎、三蒲薑、四苦苓、那拔柴無人用』,這是說以樟木雕刻的最耐用而且蟲不蛀。一枝好印模傳三代幾十年下來,刻痕清晰如新,經年累月使用油脂滲入木質,整枝印模還能黑得發亮。


因此,粿模不僅富涵台灣的習俗信仰、節慶生活等意義,同時也表現出藝術與生活結合為一的傳統風格‧即是說,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,它是活的習俗文化;以工藝學的角度看,則是活的實用藝術呀! 俗諺說:『切龜尾,年頭好到年尾』,指的就是切紅龜粿討好采頭的意思!紅龜粿為了慶賀家中有新添的男丁而做的,其實紅龜粿就是紅粄,紅粄要做足足滿一斤,通常在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時「祭天公」,以感謝上天賜男丁之福,這時候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, 在新丁粄祭拜上天後,要分發給鄰居,是把快樂分享給大家的意思。紅龜粿是傳統米食之一,也常用於節慶或拜拜、做壽場面,取龜壽綿延、壽比南山、喜氣洋洋之意。


在正月過年中國人最熱鬧的節日裡,中國人吃著各式用米做的年糕,因為「糕」與「高」同音,取其「年年高昇」的吉祥意思。其種類繁多,像台灣的年糕就或甜或鹹,或放紅豆或加芋頭;廣東的大隆糕,浙江的寧波年糕,江蘇的桂花豬油年糕,北方的金銀年糕等等,十分多樣化。紅桃粿及紅龜粿也是重要的敬神米食。將紅色素及砂糖和水加入糯米粉所做的粿粉團中,分成數塊分別放 入豆沙餡,將包好的粉團塞入粿模中,再倒扣在美人蕉葉上,蒸熟就可以食用。 印糕仔 → 把米、麥、豆等五穀,研粉、加佐料製成熟粉,再用模型印成塊狀,就是糕餅,台語叫「糕仔」。


從前的女人,家務是第一要件,以一家的成就為一生的榮耀,因此,年節喜慶是女人拿出看家本領的時候。不過印糕仔不像做粿一樣,每個女人都會。十戶人家要是有三﹑四個會已經算了不起了;也許我這個估計已經屬於後期的程度,但已經很保守了。早期是家家戶戶都能印糕仔。然而經過一段缺糧時期加上時代變遷,女人就不喜歡待在廚房了。 印糕仔的主要工具,是用木塊雕成凹型印模;式樣有雀﹑鶴﹑鳳﹑松﹑竹﹑梅等吉祥圖案,形態有月彎﹑扇面﹑圖和鳥等文雅造型。通常一塊木模都有三至五個凹印,也就是一次可以印製三至五個糕仔。過程上事先把鬆軟的粉料堆在模上,用手掌壓擠,越緊越好,然後用一塊平整的刮刀刮平,把模子扣過來就成了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e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